Responsive Advertisement

戒除臉書兩個月,至今沒有覺得要恢復使用的強烈動機,我也在等待自己,似乎不說、不看、不分享的生活沒有讓自己強烈感受到社交焦慮。

暫時性沒有臉書後的自己 暫時性沒有臉書後的自己

關閉個人帳號後,心情有時怡然自得,是因為過去的關心,都放在常看見但其實不重要的人身上,臉書的機制告訴你該關心那些事情,演算法卻無法推演實際生活其實彼此依然陌生,我們按讚,卻發現見了面點頭微笑的不自然。

暫時性沒有臉書後的自己

暫時性沒有臉書後的自己





戒除臉書兩個月,至今沒有覺得要恢復使用的強烈動機,我也在等待自己,似乎不說、不看、不分享的生活沒有讓自己強烈感受到社交焦慮。


我會覺得在臉書上你常看到分享的朋友,事實上彼此生活其實很陌生。雖說臉書拉近實際溝通的距離,卻拉不近真實互動的情感。熟悉關心你的朋友,即使不用臉書依然會用他的方式關心自己。

關閉個人帳號後,心情有時怡然自得,是因為過去的關心,都放在常看見但其實不重要的人身上,臉書的機制告訴你該關心那些事情,演算法卻無法推演實際生活其實彼此依然陌生,我們按讚,卻發現見了面點頭微笑的不自然。

即使是同學、同事、曾經是朋友,關掉之後才發覺實際生活的我們原來如此遙遠而互不需要。真正在意的朋友,不需要用網站機制來關心,也會偶而跟他見個面,拜訪吃飯,或電話聯絡,彼此的關心與近況,不需要透過臉書層層的權限設定,來公告自己的生活細節。

其實是一種擬象,是一種你以為的狀況。你以為你分享了,全世界都知道了,被按讚了全世界都在乎了,其實那可能是一個反射性網路社交動作,我們可能依舊渺小,因為按讚不能代表真正內心衡量彼此的分量,尤其對於此行為已經陷入深深計較的人們。

坦白赤裸是真實,但臉書上所看到那些快樂出遊,豔陽野餐,幸福時光分享,或是悲傷求憐憫,真實接觸本人時你才知道那都是被包裝的擬象,告訴別人他過得很棒(或很糟),真實上其實很糟(或很棒)。

關心你的朋友,約他出來吃飯吧!如果距離遠,發訊息或打電話跟他聊聊吧!在臉書分享後得到數百個讚,真實的生活還是得面對當下孤獨與寂寞的自己,除非,自己喜歡這樣,營造自己是受歡迎的擬象。

我還在等待想再開啟權限的那天。

0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