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吉利對我來說永遠是孩子也是小孩。 |
前些日子在奶奶家聚餐,與父母親、小叔、兩個姑姑席間閒聊。在幾杯黃湯下肚,觥籌交錯之際大家聊得很開心。突然姑姑問了個問題「你為什麼不跟父母住在一起?」。
我沒有被這個問題嚇到,但對我來說這是個可以很多解釋的問題。我當下很自然的答案是「我覺得過了30歲之後要自己出來住欸,想要有自己的空間,在家很容易被老媽念東念西,誰想要過30歲後每天被念東念西啦!」然後大家哈哈大笑。
恩,在座的爸爸、媽媽、叔叔、姑姑們,你們也沒有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啊!
回去之後我突然深思這問題,我那天的回答只是一個結果,沒有說出最核心的原因。真正的核心是「我不是不願意跟父母住,而是不願意被當作是小孩」。
我可以接受的關係是,我是父母的孩子,但不願意過了某個年紀之後還被當作是小孩。啊?這兩個名字有差別嗎?差別在哪?對有些父母來說,孩子跟小孩差別是什麼?內心裡可能分不清楚。
「孩子」是一種關係,這關係不會隨歲月而改變,像我是我父親的孩子,這輩子都不會改變。但「小孩」是一種階級關係,這名詞代表的是未成熟,還需要被保護被照顧與關照,或被某種偏頗的對待。
我們家族的每個孩子,都有個可愛的乳名,從小叫到「大」,甚至大到快40歲了,都還在叫乳名,這就是內心隱含著即使生理上孩子長大了,父母依然在心裡把孩子當成是當年記憶中最襁褓的小孩。
為什麼有的孩子「長大了」卻不願意跟父母好好談話,或沒有耐心,我自己觀察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永遠在溝通中,他們都被當作「小孩」。因為是小孩,父母會用自身的經驗,不斷加諸在孩子身上,以自己的經驗為處事圭臬,讓孩子感受甚少被尊重與成長,久了,自然很難說得上話,逐漸放棄對話。
人生成長的過程,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試錯。跟開車上路一樣,沒有完全都不出錯的人生。
以我來說,工作的領域是我父母親唯一無法置喙之處,因此職場的前半段我其實不斷在試錯,錯中領悟而成長。孩子與父母的生活其實也應如此,孩子大了只是希望被像成人般平等的對待。
我想不妨請自己與父母都答上一題:「什麼是孩子?」「什麼是小孩?」「什麼是大人?」「什麼是成人?」四種定義的差異是什麼?然後對著自己的孩子問自己,對你來說,他是孩子、小孩、大人還是成人?
我們可能從未搞好內心的定位關係,因此溝通永遠都覺得不順暢,「小孩」越大越難管教。
為什麼要等父母生理上老化明顯了,才能真正感受小孩長大了。我卻說,那個不是長大,是父母老了,能力衰退了,才覺得你的孩子長大了,並非給予他空間成長。
所謂平視尊重,不是一定要像朋友。而是尊重孩子在某個年紀之後,該有自己生活的人格了,這也是我選擇不與父母一起住的真正原因吧!
今天公車的後座,有對彼此都上了年紀的母子,母親不斷與兒子攀談,分享或教孩子如何使用社群工具、手機如何使用才省電等瑣碎話題,直到他兒子開始不耐煩了,但母親依然開心樂著跟他兒子談說著這些小事。
0 comments: